2010-12-22

半場九歌 - 末幕


90年初期

基於對當時政治的繁亂與失望

林懷民老師退離塵囂,獨自遠走印度旅行

返國之後曾贈與母親<<摩訶波羅達>>一書,並建議母親講述此書道理於我



1993年8月10日

<<九歌>>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其節目單記載的簡介如下)

編作自屈原九歌,自迎神至禮魂共分八段

歌讚頌自然、神祇、愛情、亡靈的原始祭儀神秘力量

同時刻描生命的慰藉與祭悼



十四年後的2007年初冬

讓我趕上了<<九歌>>於封箱之前的最後一場演出。

雖未曾熟讀屈原詩歌原著,但在觀賞結束之際

依舊能強烈感受到末幕『國殤』至『禮魂』所要表達的憤怒



黯灰布簾掀起,如同示意隊伍前進的起手勢

頭戴竹籠,手銬腳鐐的犯人陸續而填格子班地走入刑場

「荊 軻」

旁白刑官穩重不帶感情地念著

「林覺民」

日本古代竹片撞擊的原始低鳴,慢慢包圍仍在列隊的罪犯

「史可法」 「文天祥」

「莫那魯道」

「岳 飛」 「袁崇煥」

刑官逐一唱名

每位理應命絕的犯人罪名背後

似乎透露著某種不甘願的聯結性

那熟悉的歷史古名

代表的曾是滿腔激昂的熱血

象徵著民族命脈最深處的冀望



竹片撞擊樂曲主旋律被沉重的情操越繃越緊

最後在瞬裂之際

由淒轉怒,「卡」的一聲,拔了個尖

所有罪犯份力甩開莫須有的死亡竹籠

以不解的眼神,正氣凜然地望著觀眾

只要和這樣的眼神對上

彷彿全身一切藏匿好的祕密全被看穿至底,無所遁形

但就算洞察人心又如何?

莫須有? 為什麼?

莫須有? 為什麼!



不解哀慟的氣勢磅礡著墨四周

填滿整個空間

好人,忠臣都死去

魂魄赤裸裸地與觀眾對質



問我想的是什麼?

對望正氣溢滿的哀傷

心裡淚水卻都賦予了戲劇院外頭

那被遮羞尼龍布霸佔的大中至正

扼腕的不捨

全投射感染至中正紀念堂被迫與民主對立的悲歌




英靈不放棄地持續存疑

三兩觀眾些許咳嗽

而後是理所當然的手機聲大作

接連又是更多的作咳

與其說是水準低落

不妨解讀為恰到好處的諷刺配樂

百姓皆病,政府瞧見與否?




林懷民 : 「這齣舞,過了十四年,呈現起來更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